5月2日,傩文化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我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梵净书院召开。来自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安徽、江西、四川等地及省内其他市州的傩戏表演队伍传承人齐聚一堂,围绕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入交流,共同探索这一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。
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、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,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广泛流传于2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。其内涵丰富,包含傩仪、傩俗、傩歌、傩舞、傩戏、傩艺等项目,承载着古人驱鬼逐疫、祈求平安、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。
近年来,铜仁先后出台了《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《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》《铜仁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,推进傩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。同时通过组织专门团队,对民间傩文化进行普查,深度挖掘和保护傩戏资料,积极开展傩文化非遗名录项目的公布和申报工作,以纳入各级保护名录体系,并且推出傩文化展演,加大对傩文化的传播,促进傩文化的保护传承。
在铜仁,涉及傩文化的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共有45个,其中,国家级1个、省级11个、市级13个;有代表性传承人168人,其中,国家级2人、省级17人、市级50人。至今较活跃的傩戏班子约130个。全市建有3座傩文化博物馆和陈列馆。
座谈会上,各地传承人和专家学者围绕傩文化的保护、传承、利用与推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踊跃交流发言。他们纷纷表示,傩文化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,更是研究古代社会、宗教信仰、民俗风情的“活化石”,要传承好更要保护好发展好傩文化,守正创新,让傩文化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顾问、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说:“从全国来看铜仁的傩文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,它有鲜明的地域特征,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色彩,是难能可贵的,我们视之为瑰宝,必须加力保护。”
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志远表示,在当下发展态势中,傩戏仍具广阔发展空间。应以保护传承为根基,深挖其文化底蕴,服务当代文化建设。可通过推动傩戏与旅游深度融合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或大IP。铜仁市需强化政府、民间与学术团队协同,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,整合民间资源,充分运用傩戏文化元素,开发具有影响力与品牌效应的旅游产品,以此让傩戏文化IP释放更大文化效能。(记者 杨铜琴 姚元旭)
分享: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
版权所有: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
运营单位: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投稿邮箱:207656212@qq.com
黔ICP备12003314号-2 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